多地因地制宜建設“好房子”,為房地產市場注入新動力
北京明確可按需設置封閉或開敞陽臺,部分面積可不計入容積率;山西要求有力有序推動現房銷售、“房證同交”;江蘇鼓勵屋頂綠化、空中花園等多種綠化方式……今年以來,一系列有關“好房子”的新政策、新標準陸續出臺,建設“好房子”的實踐在全國多地展開,推動居住品質升級。
?什么樣的房子是“好房子”?在此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表示,“好房子”是與時俱進的,應該具有綠色、低碳、智能、安全等特征,要讓人們住得安心、住得健康。
?從今年3月“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5月1日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范》正式實施,再到近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承載著千家萬戶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好房子”,不僅是今年房地產政策的重要著力點,也為未來房地產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為落實“好房子”工作要求,各地陸續出臺“好房子”建設技術標準,推動住房建設向更高品質、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從全國范圍來看,“安全、舒適、綠色、智慧”是對“好房子”的共性要求。
?例如,山東明確建設單位在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方面的首要責任,推行“先驗房后收房”制度,并建立建材質量追溯體系;湖北提出在改老房子為“好房子”的過程中,可以引入適老化元素,通過加裝扶手、助行器、防滑墊等設施,提高老年人生活便利性;河北推動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與綠色建筑融合發展,引導建筑供暖、制冷、熱水、炊事等向電氣化發展;上海市要求住宅建筑的智能化系統設計和設備的選型應滿足智能家居的應用需求……
?除共性要求外,各地也因地制宜制定符合現實條件和市場需求的“好房子”標準。如沈陽立足北方嚴寒地區氣候特點,強化房屋的節能、保溫、適寒性能;廈門根據多雨、易內澇的實際情況,提出防澇設計要求;貴陽充分考慮山地地形、氣候、水文等地域特點,制定了防結露等一系列特色技術措施。
?“從實踐來看,地方標準從本地實際需求出發,精準解決當地居民痛點,更為細化,更符合因地制宜的特點。”中指研究院指數研究部總經理曹晶晶說。
?在政策引領下,各地“好房子”建設持續推進。
?在新建“好房子”方面,安徽推動合肥等地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按照安全耐久、功能適用、健康舒適、靈活可變、綠色低碳等要求,打造“好房子”樣板項目。在探索老房子變“好房子”方面,北京開展“原拆原建”改造,實施樺皮廠8號樓危舊房改建等項目,僅用時3個月就實現老舊住房“換新顏”。寧夏等地還聚焦優化物業服務,安排專項資金獎補物業服務規范化小區建設典型案例項目,通過典型引領示范,促進住宅小區物業服務規范化、專業化、標準化。
?此外,各地還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通過在信貸融資、住房公積金、稅費優惠、審批許可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好房子”建設。
?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隨著供給側改革繼續加速,“好房子”將從高品質、高價轉向普通住房、保障性住房、老舊小區改造,這將激活新房交易、換房置業的需求。
?“推進‘好房子’建設,不僅是實現居民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關鍵舉措,更是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重要途徑。”曹晶晶表示,各地“好房子”建設標準有望加快完善,通過高品質住房供應放量,激發住房需求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