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如燈 點亮鄉土新夢
11月4日上午,第十一屆全國民宿大會在岳西縣開幕。大會以“皖美鄉約 宿造未來”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府代表、行業專家學者、民宿品牌創始人、民宿產業鏈供應商等450人走進岳西縣,體驗岳西民宿,共話民宿行業新征程。
(11月5日《安慶晚報》)
民宿的本質在于“民”。中國旅游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會長張曉軍指出,“民是民宿的重點,做到主客共享、共創”,這句話道破了民宿發展的核心邏輯。在岳西的“一宅兩院”模式中,我們看到了這一理念的落地:農民不僅沒有因發展而離場,反而成為民宿經濟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一樓自住、二樓經營,既保留了農戶的生活根脈,又開辟了增收渠道——這種“輕改造”背后,是對農民主體地位的尊重,也是對鄉村肌理的溫柔守護。民宿不是要將鄉村變成精致的商業盆景,而是要讓鄉土生活煥發內在活力。
民宿的活力在于“融”。在大會展區里,岳西翠蘭的茶香、鍋巴的酥脆、黃梅戲的婉轉,與民宿經濟交織成一幅生動的城鄉共生圖景。非遺傳承人儲誠勝發現,民宿成了產品銷售的新渠道;企業主尋求將宣筆等文化元素融入民宿,賦予空間以靈魂。這種融合超越了簡單的商業合作,它讓傳統文化找到了當代生活的接口,讓民宿成為了文化傳承的“活態博物館”。真正的民宿不應是城市酒店的鄉村復制品,而應是在地文化的放大器。一根宣筆、一曲黃梅戲、一杯翠蘭茶,這些文化符號,正是民宿區別于標準化住宿的獨特魅力。
民宿的遠見在于“聯”。六個項目簽約岳西,從全域旅游數智化平臺到度假民宿集群,這些投資展現的是對鄉村價值的重新發現。企業家李岳東返鄉建設天竹灣民宿,不僅看中了石關的清涼氣候,更懷著讓家鄉“美起來、富起來”的初心。這種“資本返鄉”現象,標志著鄉村正從人才凈流出地轉變為價值新高地。當城市精英帶著資金、理念回歸鄉土,當數字化技術打破地理隔閡,鄉村的青山綠水終于能夠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優勢。
鄉村振興不是推倒重來,而是活化更新;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多方共贏。岳西農戶年均增收5萬元、潛山民宿集群年綜合收入超10億元的數字背后,是無數個家庭的命運改變。這些變化印證了一個樸素道理:發展最好的模式,是讓參與者都能分享成果。
民宿如燈,點亮的是鄉愁與希望。它照見的是這樣一個未來:鄉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鄉,而是到得了的遠方;農民不再是守舊的代表,而是新生活的主人。當一棟棟老宅變身民宿,當一個個村莊重獲生機,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產業的崛起,更是一種文明形態的自我更新。這或許就是民宿帶給我們的最深層的思考:真正的進步,從來不是拋棄傳統奔向未來,而是帶著鄉愁的行李,踏上新時代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