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黎平黃崗村:侗歌聲聲迎客來

黃崗村村民在“喊天節”活動上進行蘆笙舞表演。貴州黎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當秋日的第一縷晨光掠過山脊灑在吊腳樓上,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雙江鎮黃崗村已經醒來。侗寨門前,年長的寨老們吹響蘆笙,身著傳統服飾的侗家姑娘端起醇香米酒:“歡迎大家來做客!”
10月17日,黃崗村成功入選2025年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名單。消息傳回,村民們肩挑香禾糯,打起糍粑跳起舞,奔走相慶:“我們村現在可是‘世界級’嘍。”
這個藏于深山的侗族村寨,為何能入選?鑼鼓聲中,黎平縣文體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唐大才提高了嗓門:“侗族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展示,是黃崗村入選的‘密碼’。”
穿過寨門,踏上青石板路,仿佛步入一座侗族建筑博物館。指向錯落有致的木質吊腳樓,黃崗村黨支部書記吳龍保熱情地介紹:“這些民居完全由杉木構建,不用一釘一鉚,可都是村里的‘寶貝’。”

俯瞰貴州黎平黃崗村。貴州黎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沿溪而行,一座座水上禾倉蔚為壯觀。“侗家人世代種植香禾糯。禾倉建在水上,既能防火,又能防蟲防鼠。”村民吳海燕說。在這座有800年歷史的古寨,家家戶戶都保存和延續著侗族傳統生產生活習俗。
“我們既要守住傳統建筑的‘老底子’,又要讓老房子‘活’起來,讓大家住得更舒服。”吳龍保表示。多年來,村里始終沿用“杉木架構+小青瓦”的傳統工藝修繕老屋,同時在消防設施改造、污水處理等方面持續“升級”。
巍然矗立的鼓樓下,侗族漢子們唱起古老的大歌,多聲部合唱震撼了在場的每一位聽眾。西安游客趙先生舉著手機拍個不停:“沒想到能現場聽到這樣原生態的天籟,這趟旅行值了。”
作為“男聲侗族大歌之鄉”,黃崗的侗族大歌以其氣勢磅礴、音域寬廣而聞名。“飯養身,歌養心。我們不僅逢年過節唱,在田間地頭也愛唱歌。”一曲唱畢,侗族大歌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成龍說:“現在村里交通條件改善了,大家日子好了,我們把侗歌唱出大山,唱到了世界舞臺。”

黃崗村村民演唱侗族大歌。貴州黎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幾年,回家學歌的年輕人多了,愛聽大歌的外地客人更多。”吳成龍繼續介紹,村里組建起侗族大歌表演隊,每逢節假日在鼓樓表演,還成立了侗歌傳習中心。目前,全村共有歌師12人,歌隊成員500余人。
黃崗村不僅以歌聞名,還有著一套傳承千年的生態農耕智慧。“魚兒游動松土、鴨子啄食害蟲、糞便化作肥料,水稻為魚鴨提供棲息之所。”田埂邊,返鄉創業青年吳德珍細致地講解起傳統的“稻魚鴨”復合種養模式。看著前來研學體驗的學生站成了排,他興奮地說:“游客們春天能體驗插秧,夏天能抓魚,秋收能割稻谷,咱這兒可熱鬧啦。”
日頭西偏,層層疊疊的金色禾晾與青瓦木樓交相輝映。“現在我們把傳統農事、侗族大歌、扎染手藝都變成讓客人‘摸得著’的體驗場景,帶著寨子的人氣火起來了。”望著在田間嬉戲的娃娃,吳龍保臉上滿是笑意:“我們備好了歌聲和美酒,邀請更多朋友來體驗侗族文化,嘗嘗原汁原味的侗家生活。”




